政策法规
Policy
要在招大引强上狠下功夫。坚持省级统筹、市县主体,把招大引强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花精力、下功夫组建专业化队伍,主动走出去、大胆闯出去招商;聚焦高质量、走在前、作示范,各市每年引育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“大好高”项目,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、优化经济结构;用好省级新区、开发区、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和全省产业投资地图,发挥浙商优势,开展产业链招商、以商引商,以大平台招引大项目、打造大产业、推动大发展。要在精准服务上提升水平。对标世界最高标准,大力实施营商环境系列专项提升行动,基层和企业需要什么,就依法依规放什么,加快建成审批事项最少、投资环境最优、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;深化“互联网+监管”改革,坚持信用好不打扰、信用差多检查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力戒形式主义、杜绝弄虚作假,守牢项目实施的安全、债务、廉洁和质量四条底线;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,多到基层一线和项目现场,精准对接落实,全程跟踪服务,及时有效解决堵点卡点。要狠抓有效投资。建立统筹协调、清单化攻坚和赛马激励机制,推动各级政府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,做到精力围着项目转、资源围着项目配,进一步做好“栽树工程”。要大力推进高水平招商引资。健全一套全省统筹、省级部门分工合作、市县主动承接的招商工作机制,做强一批产业集聚大平台,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招商队伍,优化一套重大项目盯引保障服务。要全面提升政府工作质效,做到对标对表、只争朝夕,以干事创业、争创一流的状态,进一步推动工作走在前列;做到闻令而动、雷厉风行,强化时间观念,长计划、短安排,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;做到认真负责、严谨细致,用心较真碰硬,把工作做到极致,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;做到量化细化、闭环管理,坚持落细落小落初,严格“闭环+监督”机制,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到实处。04郑栅洁:没有好项目、大项目,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后劲!没有好项目、大项目,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后劲。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业、后天的环境。没有投入,就没有产出、就没有增量、就没有高质量发展、就没有未来。有投入才会有产出,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:“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。”我们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,聚焦重大优质产业投资、重大基础设施投资、重大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等重点领域,按照前期攻坚一批、开工建设一批、推进在建一批、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,抢时争速上马建设一批好项目、有质量的大项目,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。一要四面出击找项目。好项目、大项目永远都是稀缺资源、战略资源,必须主动寻找、主动争抢。要把招商之网撒向国内重点城市、撒向全球,主动登门拜访世界500强企业、跨国公司、央企国企、实力民企以及在外浙商甬商,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、科技含量高、市场前景好、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,迅速形成一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“大引擎”。市领导和各区县(市)、功能区、市级有关部门“一把手”要亲自率队找项目、跑项目、谈项目,争取年中年底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。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部委、省直部门的联系,主动沟通汇报,积极寻求支持,争取更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、重大生产力项目布局落地。同时,市级层面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统筹,完善信息联通、资源配置、利益保障机制,把项目布局安排到最合适的地方。二要千方百计上项目。上好项目、大项目,争抢是前提,高效落地是关键。要发扬钉钉子精神,对看准的项目、签约的项目,一定要盯紧看牢,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,不能让“煮熟的鸭子”飞走了。要认真贯彻省委改革强省的决策部署,持续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大力推广“标准地”制度,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、优化审批流程、公开审批过程、缩短审批时限,确保重大项目审批一路绿灯、畅通无阻,确保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全流程审批100天内完成。同时,要切实增强用地保障能力,加快建立健全推进腾笼换鸟、空间换地和扶优汰劣的新机制,盘活存量、挖掘潜力,突破项目落地的最后一个“卡口”。要出台一个推进园区整合提升的意见,坚决淘汰“低小散”的企业和项目,坚决处置“僵尸企业”,为优质项目腾出用地空间和环境容量。三要一刻不松建项目。项目开工建设以后,就要抢工期、赶进度,不能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,不能“围而不建、建而不快”。要明确时间表,落实责任人,打好攻坚战,用目标倒逼责任,用时间倒逼进度,用督查倒逼落实,确保每一个重大项目都按序时进度计划顺利推进。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联系重点项目制度,带头深入项目一线抓协调、抓督查、抓调度,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,争取项目早建成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发改、经信、科技、海洋、国土、财政、金融、林业、环保等要素保障部门及其市级分管领导都要把责任扛起来、把任务背回去,全方位支持保障项目建设。四要放眼长远谋项目。上项目、建项目,不能只顾眼前,也不能撞到一个是一个,而是要深谋远虑、谋定后动,确保每一个大项目都能引领、带动、支撑未来发展。各地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、竞争态势,按照缺什么、补什么的原则,谋划一批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以及基础设施、公共事业领域的好项目、大项目,并组建专门班子攻坚突破,确保尽快落地建设,产生牵动全局的作用。